
青岛市图书馆是市属大型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青岛市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青岛市重要的文献信息存储中心和社会教育中心。
青岛市图书馆始建于1924年,前身为“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1953年更为现名。1997年12月,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8000万元,对位于山东路的旧馆进行扩建改造,并于2002年7月对外开放,建筑面积近2.6万平方米,正面外型以巨大的框架意喻“知识之门”,成为青岛市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2024年,青岛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新馆址位于青岛邮轮母港片区,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投资约5.3亿元。建成后,新馆将与现馆舍共同开放,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双馆格局,进一步提升青岛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城市文化形象。



目前,青岛市图书馆现有人员编制109人,单位领导正职1名,副职4名。内设9个管理部门,分别为办公室、研究部、采编部、文献流通部、阅读推广与社会教育部、历史文献部、少儿部、信息技术部和运行保障部。设有总服务台、图书外借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政府公开信息查询区、视障阅览区等10余个服务窗口;配有报告厅、展厅、尼山书院、自然多维阅读空间、艺术阁等多个专业厅室,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特色阅读服务。
青岛市图书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书刊借阅以开架为主,全年提供阅览、外借、参考咨询、OPAC查询、数据库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流动服务、讲座、展览、培训及读者活动等服务。年均接待读者超过200万人次,借还书刊130余万册次。
青岛市图书馆馆藏文献总藏量为329万册(件),其中图书291万册、古籍14.3万册、报刊21万册、民国文献3.3万册、地方文献2万余册、外文图书文献15.2万册(含日、德占时期文献3万余册)。馆内配备读者用计算机160台,网络带宽400M,存储容量400T,无线网覆盖率100%,拥有各类数据库近50个,可以提供读者远程实时信息检索、文献查询、文献传递以及专题文献信息服务。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青岛市图书馆进一步完善了总分馆制,形成了以市馆为中心馆,10区(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图书室为分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四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全市构建了以市图书馆24小时智能图书馆为中心,40处区(市)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的城市24小时智能图书馆,形成了青岛市广覆盖、大流通、高质量的智能图书馆服务体系,全天候为市民们提供“不打烊”的借阅服务。

近年来,青岛市图书馆积极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结合市民的文化需求和兴趣,每年开展近千场公益文化活动,吸引大量市民参与。在坚持做好“青岛文化大讲堂”“小贝壳快乐营”“尼山书院”“青图展线”等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仲夏阅读季”“云上青图”“花样阅读”等新的阅读推广品牌项目。其中,“仲夏阅读季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被评为“全省公共图书馆首届全民阅读推广品牌项目”,“阅读推广人培养计划”“乐响悦读——仲夏阅读季”和“解读名家笔下的青岛”等多个项目获评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2022年,青岛市图书馆也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选为“全民阅读示范基地”。
作为山东省古籍保护先进单位,青岛市图书馆积极探索改善古籍保护的途径与方法,在全国首创“古籍保护寄存模式”,得到文化部“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督导组”专家的肯定。为缓解古籍文献“藏”与“用”的矛盾,2021年启动了馆藏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甄选本馆特色和重点馆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赋予古籍文献新的生命力,促进中国古典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青岛市图书馆先后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单位、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山东省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山东省绩效评价优秀单位、青岛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百年来,青岛市图书馆始终是城市文明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它不仅见证了青岛的时代变迁,更以丰富的馆藏资源、普惠的文化服务,成为市民汲取知识的港湾、涵养精神的殿堂,为城市文化根脉的延续与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筑牢了根基。面向未来,青岛市图书馆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打破传统服务边界,通过数字化资源的深度整合、智慧化服务场景的打造、多元化文化活动的创新,从“藏书之地”升级为“城市文化枢纽”,持续为青岛的文化繁荣、创新发展注入活力,陪伴每一位市民在知识的探索中与城市共成长。
青岛市图书馆历史悠久,传统优良。新馆建成对外开放,是青岛市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青岛市图书馆新馆必将以一个全新的姿态,伴新世纪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