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似海忆老舍——跟随青图嫚来一次观景与品读相伴的旅程体验吧

来源:青岛市图书馆    作者:办公室   阅读: 次    日期:2020/04/23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文化名人荟萃。以康有为、老舍、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先后来青定居、执教、寓居、旅游

他们居住过的一幢幢洋房成为青岛城市记忆的载体,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旅游资源。

这些文化名人是如何与青岛结缘,在青岛创作其代表作时又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想以青岛市图书馆90后馆员刘亚的视角邀请大家和我们一起跟随镜头追寻文化名人与青岛的故事,感受经典作品的无穷魅力,共同触摸青岛城市的历史文脉。

我在青岛,阅享旅程!第一期,我们一起来探寻老舍先生与青岛的故事吧!

 

注:根据《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文旅发电[2020]71号)要求,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已于2020419日暂停向公众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另行公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我们刚才一路走来是实景的阅读,那接下来我们在文字与图片中与老舍先生相遇就是精神的旅行了。

 

19349月,应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之聘,老舍全家搬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是当时山大人文学科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4年秋到1937年夏,在青岛的三度春秋,成果丰硕,老舍度过了生活和写作上的黄金时期,获得了诗意的安居,也实现了与城市命运的深刻联结。作为当时山东大学和青岛文坛的灵魂人物,老舍谱写着三十年代的人文传奇。


图为 老舍故居里的双樱 摄影:辛斌(青岛市图书馆80后馆员)

老舍初来青岛时住在莱芜一路(今登州路),1935年春,便举家搬到了金口二路2号(今金口三路2号乙)一座临近海滨的小楼居住。1936年老舍从山大辞职专职写作,由于原金口二路的房子常受房东家的扰乱之苦,老舍无法专心写作,再一次搬家,住到了黄县路6(今黄县路12)一座德式二层小楼里,也就是今天的老舍故居。


老舍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正是创作于此。《骆驼祥子》最早是在上海《宇宙风》杂志上连载。 《宇宙风》是上世纪30年代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发行量达到45000多份,是文学刊物的冠军。


老舍之所以把自己心爱的作品送给该刊,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与办刊人的“老交情”,一方面不排除其发行量和影响力。因为这是老舍毅然辞去山东大学教授职务,放弃丰厚的薪水后,第一部“自食其力”的产物,成败至关重要。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1936年春,山东大学的一位同事来老舍的黄县路寓所聊天,讲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老舍觉得这故事颇可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再加上,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骆驼祥子》的创作冲动缘此而萌发。


老舍“入了迷似的去搜集材料”,面向生活挖掘可用资源。黄县路寓所临近东方市场,那里有洋车夫在靠活儿,不远处还设有车场。他与街头的车夫及其他苦力聊天,与他们交朋友,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切身感受他们的生活与心灵。老舍对穷苦人怀有深深的感情,这在《骆驼祥子》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体现得淋漓极致。


   既然黄县路12号是故居,为什么又叫博物馆呢?

 

那青岛的老舍故居被称为骆驼祥子博物馆,仅仅是因为老舍先生在此写出了《骆驼祥子》吗?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在青岛老舍故居命名之前,老舍在全国已经有了两处故居:北京、重庆。起一个什么名字能与这两处故居相区别开来,这个问题实在令人困扰。正在此时,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来了一封信,信中说道:

(博物馆)的名字和主题都应该是《骆驼祥子》,以和其他两馆(北京和重庆)区别开。不妨叫“青岛老舍故居及《骆驼祥子》博物馆”,或简称《骆驼祥子》博物馆。舒乙先生还在信中说,俄罗斯的《喀秋莎》博物馆源于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此馆非常有名,非常特别,可参考。于是,《骆驼祥子》博物馆就此诞生。它是当时首个以文学著作命名的场馆,既独具匠心又充满文艺气息,舒乙先生题名。


图为 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陈列的不同国家语言版本的骆驼祥子

 

现在的《骆驼祥子》博物馆是收藏《骆驼祥子》版本最多的博物馆;这儿编纂了中国首部作家地域全集——《老舍青岛文集》以及有老舍作品种类最多的【祥子书屋】。

感谢老舍先生,给青岛留下了如此厚重的城市回忆!

 

索书号:I246.57/535

馆藏地点:青岛市图书馆 中文外借

 

    高山,景行行止。我在青岛·阅享旅程:老舍与青岛》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另外,我馆配合本次主题活动,还邀请到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海波老师录制了《老舍与<骆驼祥子>讲座》,大家可登录青岛市图书馆网站“网上展厅”观看。除了老舍先生,在20世纪上半叶还有诸多文化名人寓居青岛)们留下了兼具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著作,使得当时的青岛成为和北京、上海齐名的三大城市文化中心之一。今天我们就把这份书单安利给大家

 

附部分历史文化名人在青岛创作、翻译的作品书单

1、《莎士比亚全集》 梁实秋翻译。

梁实秋1930-1934年在青岛鱼山路33号居住,在这里,他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沟通中西文脉。

2、沈从文  《从文自传》《记丁玲》《八骏图》《月下小景》《都市一妇人》等,《边城》在青岛酝酿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居住在福山路3号。其间,他完成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3、闻一多  长诗《奇迹》

1930-1932年间,闻一多任国立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时,在红岛路8号居住。在青岛居住时,写有长诗《奇迹》,实现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转变,诗经和唐诗方面的研究臻于佳境。

4、萧军 《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1934年夏,萧军、萧红这对文坛伉俪应舒群之约来到青岛,住在观象一路1号的小楼中,携手耕耘文学创作。其间,萧红写出了她的代表作《生死场》(长篇小说),萧军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舒群写出了他的代表作《没有祖国的孩子》(短篇小说集)

5、洪深 《劫后桃花》

1934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在福山路1号居住。洪深的父亲洪述祖来青岛曾有别墅,名观川台,但被日本统治者没收。洪深租宅于此。他结合家庭遭遇及当时青岛的屈辱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由当时的明星公司拍摄,由电影皇后胡蝶主演。

6、苏雪林  《岛居漫兴》20篇和《劳山二日游》9

堪称现代文学史上享年最长的作家苏雪林,与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和丁玲一起并称为上世纪30年代五大女作家。女作家苏雪林来青岛时曾经住在福山路2号,并且写下了《岛居漫兴》20篇和《劳山二日游》9篇,其中《岛居漫兴》中有一章的名字就叫福山路二号

青图动态
读者服务
数字资源
活动预告
活动报道
青图之窗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移动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