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市图书馆 作者:社会工作部 阅读: 次 日期:2020/07/20
孙其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作为一个美术学校学子的我,习画之时又迷上了摄影,毕业分配至文化馆,适逢时代需要,阴差阳错的投笔从影,玩起了摄影,搞起了青年摄影运动。直至退休顿又开悟,自己的初心难忘,又拿起了画笔。然而,即使是画画,也是三心两意,时不时的拿着相机、手机的乱拍一气。也不知是美术功底提高了摄影水平,还是摄影语言开阔了绘画的视野。
在我把系列摄影作品《剥蚀》和《浸蚀》初步完成后,一种绘画的潜意识也在不时的召唤着我。但仍然没有触动我去发泄出来。在看到临沂‘’大山‘’的枣树、蒲松龄故居的古柏、青岛黄台路上的老槐树,意大利比萨斜塔奇迹广场上铺路石、崂山北九水的悬崖峭壁,以及到处都有的老墙,我下意识的关注和拍摄,以至于让身边的同人产生了错觉,这有什么可照的!
而当我开始真正去关注那些悲凉的山石沟壑、残墙断壁表面的裸露、古柏老槐的树皮肌理、以及历尽沧桑的石板纹路时,确令自己鬼使神差的入了迷,沉醉在这无形似有形的冥象之中,这种自然形式像源泉,不断地开启着自己创作的灵感。
早在11世纪初,宋迪已有在残破的墙上找寻灵感的体会。宋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景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宋迪相信这种灵感能创造出自然性的画风,并且通过“直觉理解”会获得自发的自然景色。
但愿我能在美术和摄影之间参悟到一些什么,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开启自己新的艺术之旅。欢迎到青岛市图书馆艺书阁参观作品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