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图云荐读】黄河文化系列——“弘扬黄河文化,传承民族自信”第九期

来源:    作者:   阅读: 次    日期:2022/11/07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黄河承载着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黄河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在鲁西南大地上,群山丛中,静卧着一泓碧波万顷的湖面。烟波浩渺,山清水秀,水鸟翱翔,荷芡铺绿。它西枕黄河,东连汶水,京杭大运河贯通其间。“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青山碧水充盈着灵气,浩浩大泊荡漾着神奇。

是《尚书》里的大野泽,是《水浒传》里的梁山泊。这就是东平湖。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黄河下游重要的蓄滞洪工程。

宋人韩琦《过梁山泊》诗云:“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诗中的“巨泽”指的便是梁山泊。梁山泊古名大野泽,大野泽亦称巨野泽,形成于远古时代,以古济水、汶水为主要补给水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么,是哪一条大川,引起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感叹呢? 2500年前,孔子诞生在山东曲阜的一个小山村,他周游列国,“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前面的那条河流,是他不能不跨越的大川。千百年来,这条河日夜流淌,从远古流到今天,从泰山山脉流入东平湖,又从东平湖汇入黄河,流向大海。它的名字就叫大汶河。

从孔子时代再往前推2500年,当人类还处于新石器时期,汶河边就活动着一支人类的祖先,他们用泰山石打造石斧、石锛,他们用汶河的泥土捏制陶器,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捕鱼、猎兽,汶河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后人以河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文化遗址一一 大汶口文化遗址。

悠悠汶河水,数千年来为文人墨客咏唱不绝。《诗经•齐风》中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赤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俪俪。鲁道有荡,齐子游遨”的佳句。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道:“泰山之阳,汶水西流。”“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徕如画。”这始终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悠悠五千年,古黄河和今黄河的文化与文明,有史可鉴,盘古至今,作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与文明的标识,突显着华夏古国的悠久与璀璨。黄河历史上不管是行北还是走南,都对东平湖格外“青睐”,有着说不尽的渊源。传说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把全国的地域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而治水重点地区则在兖州,东平湖大部区域古时就属于兖州。禹利用疏导的方法,开掘九州的大河通海,疏浚沟渠通川,历时13年,水落土出。由此可见,在历史上东平湖一带就是治水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济水古称济渎,是分泄黄河水的主要河道,为古代“江、淮、河、济”四渎之一。济水在东周分泄黄河水于河南省鸿沟,东流至原武分为南济和北济两支,同属大野泽。济水出大野泽后,东北流经郓城至安山,会东北来之汶水,汇入大清河(济水下流)。1855 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北徙夺大清河入海,即为今天的黄河。东平湖汇集济、汶,接纳黄河之水,不仅造就了湖泊,而且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

流经东平湖一带的河流, 如黄河、汶水、古济水等,都是中国最古老的自然水系。人类在这一带治水的历史悠久,积聚了丰富的治水经验,留下了众多的水工程,水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前面已经说明,黄河对东平湖的演变和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母亲河桀整不驯的性格,在给她的儿女带来数不清的灾难的同时,也无私地养育了她的儿孙,而且更多的是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烙印,这烙印早已融入一代代子孙的生命中。运河的开通不仅进一步丰富 了东平湖水文化的内涵,而且大大提升了水文化的价值,这是人类的进步!


扫码阅读

作者:尤宝良,邓红编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8

ISBN:978-7-80734-672-2


《东平湖与黄河文化》向读者展现了东平湖水脉交织纵横的区域特性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部书以水文化的视角,叙述了黄河、东平湖的历史和现状、治理运用历程、决策思想,展示了黄河工作者、人民群众治水过程中凝聚的智慧之花和水文化结晶,描绘了区域内丰厚的文物胜迹、绮丽的自然风光、黄河遗留的文化痕迹,讲述了区域风土人情、与河湖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等。全书以黄河文化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东平湖作为蓄滞洪工程治理运用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青图动态
读者服务
数字资源
活动预告
活动报道
青图之窗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移动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