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图云倾听】很多人都觉得,这本书不适合给中小学生看,但是,它确实值得

来源:    作者:   阅读: 次    日期:2022/09/15


她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茅盾也曾亲笔为她的作品作序,评价道:“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而她却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她就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才女萧红。



萧红短暂的一生仅仅31年,却过得轰轰烈烈,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她凭借自己在文学上的天赋和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也出现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中。


不过,这也因此引发了大众对这本书的讨论:很多人都觉得,这本书不适合给中小学生看。


但是,它确实值得。



1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但在那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萧红的出生使得全家都略感失望。


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母亲和祖母对她也十分冷淡,更不让她去学校念书,在她们的观念里,女孩儿在家孝敬父母,过门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打理好家务就行了,会读书也没什么用。


萧红9岁时,原本就身体羸弱的生母不幸染上霍乱去世,父亲很快续弦,脾气也变得愈发暴躁。


少年萧红


萧红回忆说,“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


继母对萧红自然也没有什么感情,“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


幸运的是,在萧红阴暗孤寂的童年中,还有一个从小呵护着她的祖父。


萧红刚会走路的时候,祖父就带她到后花园嬉戏,他们一起在后花园里边栽花、拔草,祖父会耐心地给她讲谷子和狗尾巴草有什么不同。


除了在花园里玩耍,祖父还教会了萧红念诗,那时候的她很是喜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样的词句,文学的种子在小小的萧红心底悄悄发芽。


在与祖父的相处中,萧红第一次知道“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


祖父总是笑盈盈地,把手轻轻放在她头上,“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可是好景不长,她18岁那年,祖父也去世了。


祖父入殓那天,萧红感到自己的世界顿时只剩下冰冷:“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2


之后,逃离家庭的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作出版了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


但因为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两人离开哈尔滨,去青岛投奔好友舒群。


在青岛的那段日子里,萧红完成了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创作,并且与上海的鲁迅取得联系,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1934年11月,舒群被捕,萧红不得不离开青岛,前往上海,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


鲁迅像一个慈父一样关怀着萧红,萧红也将鲁迅先生视作导师。


为了让初来乍到的萧红和萧军顺利进入上海文坛,鲁迅还介绍他们与聂绀弩、茅盾、叶紫、胡风等人成为了好友。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得以出版,鲁迅更在序言中写道,“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作品出版后在上海文坛引起热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3


萧红有两套笔墨。一方面,她经历过底层人民的生活,认同人民的苦难,在国家危难时期,她勇敢地拿起笔记录敌人的罪行,启蒙和鼓舞着人民积极抗日。


她借《生死场》里老赵三的口发出呐喊,“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


另一方面,故土难舍,乡情难却,虽然故乡最初在萧红的心中是充斥着痛苦和绝望的,但十多年的漂泊仍令她怀念起那个遥远的边陲小镇。


1936年,因为与萧军的情感危机,两人决定暂时分开一年。萧红只身东渡日本,鲁迅夫妇设家宴为她践行。


回国后,为了躲避战乱,萧红又先后辗转北平、武汉、西安、重庆多个城市。


1940年,萧红随端木蕻良飞抵香港。


颠沛流离的漂泊岁月,让身患重病的萧红无比思念家乡。


她的身躯虽然远隔重洋,但心灵早已飞跃万水千山,回到了那个有祖父、有花鸟陪伴的花园里。


在香港期间,她完成了小说《呼兰河传》的创作。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成和孩子似的。”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她用诗意的笔触,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深情地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这座小城作传。


《呼兰河传》没有主角,也没有主线故事,而是以童年回忆为引线,将小城一个个平凡的人,一桩桩普通的事串联起来。


就如胡风所说,“她写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们产生共鸣,好像我们都很熟悉似的。”


跳大神、放河灯、扑蝴蝶、种黄瓜……小说里没有特别优美的故事,有的只是作者难以忘却的童年,今天,就让我们跟作者一起揭开这些尘封的往事,走近这座东北小城,萧红记忆中美丽的故乡。



——The End——


青图动态
读者服务
数字资源
活动预告
活动报道
青图之窗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移动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