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阅读: 次 日期:2022/05/17
这段时间,朋友圈充斥着各种焦虑:
有人疫情期间丢了工作,在待业的日子里身心俱疲;
有人因物资储备不足心生恐惧,每天数一遍鸡蛋,“怕自己饿死在21世纪”;
有人因接触太多负能量产生了大量心理内耗,甚至变成了“社恐”;
最切身的体会,可能是一种「日常的破碎感」。
比如个人对生活的迷茫感,对现状的无力感,巨大的不确定性......
种种不安的情绪,支配着生活。如果你感到焦虑,或者对前路迷茫,不妨听一听《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
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
这本书非常适合在「生活瓶颈期」收听。它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7个问题一一进行了拆解:怎么看待成功?要不要躺平?如何有安全感?如何活得有趣?怎么做自己?怎么做职业选择?如何理解与家人的冲突?
每个问题看似不大,聚集起来,却成了一面堵住我们思维的墙。
如果不拆开这堵墙,我们便看不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体验不了更精彩的人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这本书,给当下的自己拨开迷雾、寻到明朗。
● 作者:古典
● 播者:中信书院
01
别定太大的计划
有段时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上了微博热搜:从这张时间表中可以看到,王健林特别“卷”。4点就起床锻炼身体,5点吃早餐,6点半赶飞机,每个小时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当时很多网友惊呼,“难怪人家可以做首富,看看人家这个自律程度”、“原来卷王竟是王健林本人”。很多人更是在线和王健林比“卷”,更多人纷纷表示要向王健林学习,合理利用每一分钟。但王健林的自律传说没传多久,就被儿子王思聪亲自下场打脸:“什么啊,就是我爸某一天特别忙的时间表被爆出来了,也就是那一天而已,不要相信这些鸡汤!”
啼笑皆非之余,也引出了两个有意思的问题:自律就一定能成功吗?如何才能成为成功人士?
《拆掉思维里的墙》以一个搞笑的事例,回答了上述这些问题——美国一位叫斯蒂芬·盖斯的肥宅,在舒适区待了很久。有一天,他突然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减肥,我要变成一个身材紧致、博学多才的人!”
一开始,他和很多人一样,制定了周详的成长计划:每天锻炼30分钟,每天读书1小时,每天写作15分钟等等。但他发现,他每次计划都只能坚持两周,最终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放弃,有时连原因都没有,就直接放弃了。
于是,他改变了策略,以一种最轻松的方式制订了三个计划:
每天做1个俯卧撑;每天读2页书;每天写50个字。
你也许会问:这也叫“计划”?
没错,这不但是计划,还是很有效的计划。
很多人万万没想到,正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计划,帮助这个“天生的懒虫”,在两年后练出了腹肌,写出了比过去多4倍的文章,读了200本书,成为了著名的个人成长作家。
斯蒂芬·盖斯说:“我的经验法则是把我想要的习惯缩小,直到小得不可能失败为止。”
“第一天,我只做了一个俯卧撑。第二天,我做完一个后,想着既然都摆好姿势了,不如多做几个。就这样,我慢慢加到了10个,20个,50个。”
“后面又开始练起了引体向上,拳击等运动。两年后,我练成了理想体格。”
“微量开始,超额完成”这套策略被他写成一本书,叫作《微习惯》。这本书内容不多,144页,少到很难读不完,却让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感觉受益终身。
这个例子很好地回复了上面的问题——自律不一定能成功,成为成功人士也许只需要微小的改变。
很多人会形成一个思维误区:成功一定要付出很多倍的艰辛。但《拆掉思维里的墙》告诉我们,成功不一定要很辛苦,也不需要一开始就制定很长的大计划。
如果你想成功,计划反而要定得小一点,小到不能再小,小到你完全自主,小到你可以毫不费力的掌控,小到你不会在任何人面前失败。
当然,比“小”更重要的是“做”——有时会做很久,久到老天愿意奖励你点儿什么。
天道酬勤没错,但这个勤一定要建立在可以长久养成的好习惯上。
这个习惯不一定要很大,但你可以慢慢养大。
02
年轻人不要随便买房
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作者古典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观点:年轻人不要随便买房,不要做安全感的奴隶。众所周知,中国的年轻人买房,无非就是两种途径:要么靠父母,要么靠贷款。靠父母的话,年轻人基本都得乖乖听话,甚至连娶妻生子都要听父母安排,因为经济不独立就不能有独立的梦想。
靠贷款基本就是透支明天,拼了老命存到首付,一贷款就是几十年。经济上比较拮据,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幸福感很低。
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更大的损失是后续更长远的投入。比如省钱还房贷,个人的投资就会能免则免,这会影响未来职场上的晋升或者个人的竞争力,也会错过投资眼光和技巧的历练。
因为很多人为了拥有稳定的现金流,不敢轻易跳槽到更有潜力的行业。
所以,在最旺盛、最有潜力翻盘的年纪,我们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可以说,一个房子就阻断了我们通往成功、实现梦想的路,是不值当的。
我们应该明白,把钱投在自己做的事情上,这才是金钱最大的价值。
对于这个观点,有些人对古典进行了批判,认为他这样会误导年轻人。但也有很多人赞同古典的观点,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投资自己都比投资房子有好处。
我们一辈子瞻前顾后,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孩子的学费、房子的贷款而精疲力尽,但我们最需要放生的,其实是自己的心。
所以,不要让安全感拴住自己的梦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认真投资自己。
至少在30岁以前,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全的体魄、优异的核心竞争力和广阔的见识,对自己日后的发展更有好处。
有几个方法可以提升我们的安全感:
1.小范围的冒险。如果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可以找一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对口招聘信息,打电话与他们沟通一下自己的整体情况,试着在电话里把自己推销出去。
2.成功日志。就是写日记,专门记录自己觉得做得还不错的事儿。时间长了,就会积累比较多的自信,心里也就不会产生恐惧感。
甚至可以这么说——房子是每个国人心中的一堵墙,当你拆掉这堵墙,你会发现房子以外的世界会更美好。
03
人生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作者古典做咨询的时候,每天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古典认为,人生过得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这不是躺平,而是从每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里挖掘你感兴趣的点,最终通过这个感兴趣的点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功。
比如,如果你现在希望自己在某方面做个很厉害的人,那就踏踏实实地让自己去练习;如果你觉得当下重要的是赚钱,让自己租个好点的房子、养只喜欢的猫,那就踏踏实实地去赚钱。
现在的人很容易陷入自我的恶性循环中,比如天天在思索我该如何成功,我该怎么样才能让人生看起来闪闪发光。
殊不知,为大意义而活的人常常陷入无边无际的自我内耗;而那些把人生活出滋味的人,则是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找到了切实的、可实现的、可追求的小意义。
如今正火遍全网的健身博主刘畊宏,谁能想到原来的他是一名歌手呢?
他只不过是酷爱健身,觉得健身有意思,才无意中转行成了“刘教练”。
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挖掘出了人生的意义,现在带领2000多万粉丝一起健身,多有成就感啊。
所以,看似“躺平”的生活,也许蕴含了无限的机遇。
你不需要马上成为精英、拯救世界,你应该先把自己“捞”出来。
伟大的梦想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你现在能感知什么意义、认同什么目标,就先好好地体会这个意义,为这个目标行动。
就像刘畊宏一样,健身博主那么多,为什么就他突然火了?
当你拆掉自己思维里的墙,生活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更多的可能性也会不期而至,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前路无限,清澈明朗,与君共勉!
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
更多听书方式
电脑端:
打开青岛市图书馆官网(www.qdlib.net),点击首页右上角“访问数字资源”,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进入数字资源馆外访问平台,点击“新语听书”即可使用。
微信端:
进入青岛市图书馆公众微信号-青图悦读-云上青图-新语听书,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