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墨芸香: 馆藏《古诗源》版本对比兼谈清代坊刻本与官刻本(之一)

来源:青岛市图书馆    作者:特藏部   阅读: 次    日期:2020/09/25

1.《古诗源》版本分析

沈德潜( 1673 - 1769) 字确士,一字归愚,长洲( 今江苏苏州) 人,作为清中叶的诗坛盟主,沈德潜于清康熙五年编纂而成《古诗源》,收汉诗三卷160,魏诗二卷110,晋诗三卷192,宋诗25,齐诗44,梁诗104,陈诗22,北朝诗48,古逸诗一卷134,尽揽唐前诗歌精华。《古诗源》所选录的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云变幻,记录了社会风尚的变迁,比较完整清晰地展示了唐前诗歌发展嬗变的轨迹,展现了唐前诗歌创作的具体成就。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选本,在探本求源,以史存诗,反映唐以前诗歌发展的脉络轨迹及各个时代诗歌的创作成就,其功不可没。

青岛市图书馆特藏部共有6种《古诗源》,各版本特点汇总如下:


 

(民国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清代晚期善成堂刻本)

(清光绪十七年思贤书局刻本)

以上六种版本《古诗源》,品相从低到高依次为:商务印书馆版、善成堂版、文成堂版、竹啸轩版、四丰堂版、思贤书局版。这六个版本中,商务印书馆版本为民国时期铅印本。其余五个版本,又可以分为两类:坊刻本和官刻本,除思贤书局版外,其余均为坊刻本。

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坊刻本和官刻本,其实在唐宋以来的千年长河中,雕版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印书业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坊刻本、官刻本和家刻本三大系统鼎足而立的格局。本文拟主要梳理下三种版本的相关知识。

2.坊刻本

郑鹤声、郑鹤春在《中国文献学概要》中说: “版本之类有五,书肆坊为其中坚”,又说: “坊肆本者,诸书坊书肆所刻书也。书籍之流播,全赖坊肆之雕刻。”从书籍的总生产量看坊刻本的比例要大于官刻本、家刻本。

书坊之名,最早见于北宋,这与雕版印刷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书籍的时间基本一致。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中,在鳞次栉比的街面店铺中就有一家书坊正在经营。书坊是私人开办的,以营利为目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刻书售书的场所,书坊所刊刻的书籍即为坊刻本,一般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宋代刻书中心基本上在杭州、川蜀、福建和京师汴梁,特别是福建,坊肆不但很多,而且也很有名。元代刻书中心扩大,北方有山西的平水和河北的宁晋,南方仍以福建为盛。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书坊刻书发展到了顶峰,书铺如林。

在由唐至清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全国各地书坊林立,出现了不少刻书世家。他们世代相沿,苦心经营。不仅在刻书内容和版刻形式上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如建安余氏,自宋至清初绵延近六百年,刻书堪称书坊史上最著名者。另外比较著名的还有临安棚北大街睦亲坊、陈起父子的陈宅书籍铺、金元的虞氏务本堂、叶氏广勤堂等、明代较著名的有郑氏奎璧斋、苏州毛晋汲古阁、浙江吴兴闵、凌刻书,清代最著名的要推苏州席氏扫叶山房。这些书坊主人经营有方,坊刻质量也高,多刻书累累,成绩斐然,为中国古代刻书事业、文化的普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刘国钧先生的研究,坊刻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前代经典著作,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主要供人诵读。第二类是日用参考书和许多著名的文集、医书、历书以及类书。第三类,是儿童启蒙一类的读物。第四类是科举考试用书。第五类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小说、诗歌、评话、弹词、宝卷等。

古代书坊刻书为保存我国古代典籍,传播民众文化以及促进印刷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书坊刻书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起官私刻书,要逊色一些。这主要因为书坊刻书旨在谋利,态度不及官刻、私刻认真,所以其刻书尤其是明清坊肆刻书往往粗制滥造,纸墨相对低劣,印刷也不够精良,甚至出现不少讹误,这是坊刻的弱点。

著名的“麻沙本”就曾因为粗制滥造闹过笑话。所谓麻沙本即福建麻沙书坊所刻之书,大儒朱熹《嘉禾县学藏书记》称:“建阳麻沙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宋祝穆《方舆胜览》称:“建宁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据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记载,宋元符初,杭州学教授姚祐“堂试诸生,《易》题出:‘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诸生疑之,因上请”,“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姚考官一查,果如所说,“大惭”。此事在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中均有记载。尽管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一传言对麻沙本造成了深远而致命的影响。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云:“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历来坊刻书评价多比较低,但书坊所刊之书虽不是太精良,但是却能以市场为风向标,符合当时社会大众的需求,也适合普通大众的口味,抓住了民众的心理,是普通大众喜好的精神食粮,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完待续)

青图动态
读者服务
数字资源
活动预告
活动报道
青图之窗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移动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