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市图书馆 作者:特藏部 阅读: 次 日期:2020/08/19
古代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女子乞巧晒衣被,文人晒书雅集,所以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晒书节”等。前两者我们已经熟知,今天主要谈一谈古代七夕晒书节的习俗由来及历史趣话。
(一)何为曝书?
关于曝书的最早记载始见于《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林。”郭璞注云: “谓暴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表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晒书防蠹的做法。
古人很早就对环境潮湿容易使文献等储藏物遭到虫蛀和霉蚀这一现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在生活实践中找到将文献在干燥的环境中晾晒,从而使害虫和霉菌无法生存、不再滋生的非常有效的物理方法,即曝书。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曝书活动:“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展之,令书免暍。热卷,生虫弥速。阴雨润气,尤须避之。”这是古代曝书方法最早的记载,可见从南北朝时对曝书的原因、时间、流程方式等都有了细致的研究。
在每年的一定时节,将所藏文献搬出来晾晒,使文献保持干爽,以去蠹防虫蛀霉变,此即谓曝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因而广为流行,成为我国古代公私藏书经常使用的防止文献潮湿霉变和生虫的保护图书的制度和方法,并且在藏书家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昔人谓积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我不望其能读,但望其能晒耳!”。
(二)七夕晒书传统的由来
汉代以后曝书习俗逐渐演化,七月七日曝书晒衣成为传统节日习俗。七月七日之成为“良日”,原因是“重其日”。就像古人重视正月一日“元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或者九月九日“重阳”一样,七月七日受到重视,成为“七夕良日”。明李诩曰:“古人之节,抑有义焉。如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阳,皆以奇阳立节,偶月则否,此亦扶阳抑阴之义也。”
清孙枝蔚《七夕忆内》:“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这句诗即生动地反映了七夕这一天女性弄针乞巧,文人晒书雅集的习俗。
关于七夕晒书的优劣,古也有论述。有人认为七夕时候,阴雨季节刚刚过去,加之之前漫长的梅雨季节,空气潮湿,湿度极大,图书极易生霉生虫,而七夕时节多已入秋,正可以曝晒除湿除蠹。也有人认为古人以七夕曝书,其法亦未尽善“南方七月正值炎熏,烈日曝书,一嫌过于枯燥,一恐暴雨时至,骤不及防。且朝曝夕收,其热隔宿不退,若竟收放橱内,书热力不消,不如八九月秋高气清,时正收敛,且有西风应节,藉可杀虫。南北地气不同,是不可不辨也”。
但不可否认,曝书是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有效的文献保护方法。如宋司马光坚持曝书,所以所藏之书“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而历史上很多古籍能够完整保存至今,也与这项制度密切相关。
(三)七夕晒书的历史
汉朝武帝时期已有关于七夕的晒书记载“有曝衣阁, 常至七月七日, 宫女出后衣, 登楼曝”。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 “七月七日,暴经书及衣裳, 不蠹,习俗然也”。这说明在汉代时期七月七日晒书已经成为固定的习俗。
三国时期有关于司马懿曝书的记载,王隐《晋书》曰:“魏武帝辟高祖(司马懿),以汉祚将终,不欲屈节于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遣亲信令史微服于高祖门下,……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司马懿假病,仍不废七月七日曝书之俗,可见此俗之盛。《晋书——宣穆张皇后传》中记录就更加血雨腥风一些,甚至有人因曝书而丧命:“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曝书,遇暴雨,不觉起收之。家唯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这两条记录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司马懿曝书的史实。
南朝《世说新语》有七月七日郝隆卧腹曝书的逸事。书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此外, 南朝梁书画家刘彦齐“其所藏名迹,不啻千卷,每暑伏晒曝,一一亲自卷舒,终日不倦。”
唐代关于晒书的记录也不少,孙从添《藏书纪要》云:“汉唐时有曝书会,后鲜有继其事者”。但是未见详细的记录,不知具体晒书时间。
北宋太宗时馆阁曾设曝书会,并成为学人聚会的盛世。南宋庆元二年(1196)始下召每年都由尚书省奏请举行曝书会,日期在 七 月七 日,由秘书丞主持。据统计《南宋馆阁录·续录》记载的其他曝书时间在 九月的有2次,在八月的有 4 次,在 七月的有 10 次,其中 七月 七 日最多。
元代所见晒书记录比较少,但是据元初据文学家、藏书家王恽在《王氏藏书目录序》中说:“至元四年秋七月曝书于庭,与儿子孺校而帙之,则各从其类也”,可见元代晒书也多在伏天七月。
明时曝书多承宋制,曝书时间也多在六七月。明朝官府藏书集中在文渊阁、国子监、皇史 等地,均有曝书的惯例。文渊阁大学士丘浚《访求遗书疏》介绍了国子监曝书的情况:“每岁三伏日如宋朝曝书,给酒食费之类,先期奏请翰林院,量委堂上官一二员偕僚属,赴国子监晾晒书籍,而查算毕事,封识扃钥,岁以为常。南监钥则付南京翰林院掌印官收掌,其曝书给酒食亦如北监之例。
清代官府藏书曝书始于康熙元年,私人藏书更是广泛实行曝书制度,如山东杨氏海源阁、铁琴铜剑藏书楼、天一阁等都有明确的晒书规定,但多于每年五六月间进行,少见七夕晒书的记载。
以上是古代七夕曝书的简史。在千余年的曝书发展史中,曝书已经不仅仅是防潮防蠹防霉的文献保护活动,而是被附加了很多文化功能,赋予了“曝书”更多的文化意义。曝书规模多盛大而隆重,文人相聚,评书评画,鉴赏文物,雅致有趣,是可以大开眼界,大饱眼福的文化盛会。
(四)历代关于七夕晒书的诗词
历代以来,关于晒书,尤其是七夕晒书的记录很多,现择其要记录如下。
1. 唐代杜牧《西山草堂》诗云:“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
2. 唐李邕《日赋》:“始曝书兮多暇,复炙背兮成趣”
3. 唐崔国辅《七夕》云:“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4. 宋李处全《再和俞叔夜七夕》:“笑曝腹,书生风度。河鼓天孙非世俗,纵惊云,急雨休轻诉。”
5. 宋刘筠《戊申年七夕》:“岂惟蜀客知踪迹,更问庭中晒腹人。”
6. 宋代梅尧臣《七夕咏怀》:“常闻阮家儿,犊鼻竹竿头。人生自有份,岂愧曝衣楼。”
7. 明代邵宝《晒书》诗云:“连日晒书如晒麦,人间耕学本来同。”
8. 清孙枝蔚《七夕忆内》:“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
9. 清毛奇龄《七夕》:“向夕陈庭尝下果,连年每晒腹中书。”
10.清曹寅《楝亭诗文钞·曝书》云:“十五年间万卷藏,中年方觉曝书忙,遥怜挥汗缤翻处,时有微风送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