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春夏秋冬 小贝壳四季阅读夜(线上版)——冬至

来源:青岛市图书馆    作者:少儿部   阅读: 次    日期:2020/12/21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12月21日,我们将迎来2020年的冬至节气。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将至,在此时节我们的气候、天象、生产生活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的节令或时节,包含72个物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冬至:

    冬至时,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间在12月21~23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因此冬至日也叫“日短至”。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

    冬至天象特征:

    古籍《鹖冠子》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冬至时,北斗七星的斗柄相较于秋分时旋转了90°,指向北方。

    冬至三候:

    冬至时阴气盛极必衰,故冬至一阳生。蚯蚓,阴曲阳伸之物。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涌动。

    冬至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标志即将进入寒冷的时节,民间开始“数九”计算寒天。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0℃以下的寒冷时期,而南方地区温度则在6℃至8℃左右,河谷及华南沿海地区气温则达10℃以上。

    冬至农耕安排:

    冬至前后,北方气温降至0℃以下,农耕安排多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兴修水利,积极追肥。南方地区冬作物继续生长,农田施肥培土排水防冻。

    冬至习俗: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冬至也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节。冬至时,北方各地会宰羊、吃饺子、吃混沌,南方吃米团、长线面、糯糕、汤圆,或者喝香甜的冬酿酒。

    祭祖: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作为时年八节之一的冬至,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相传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源于“医圣”张仲景的故事。有一年,“医圣”张仲景冬至归乡时,发现相亲们因为受冻好多人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让弟子们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草药做馅,用面皮包成形似耳朵的“娇耳”,用汤煮后分给相亲们。吃过“娇耳”、喝过“娇耳”汤,慢慢地乡亲们的冻疮好起来了。后来“娇耳”在口口相传中,误念成了“饺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九九消寒:每年冬至当天开始往后,每九天为一个“九”,共有“九九”,“九九”过后,寒冬尽,暖春来。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民间还发明了画“九九消寒图”的消遣方法。

   九九消寒歌:

节气诗词:

小至

作者: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译文:四时变幻,人事更替,冬至后阳气上升,春意萌动。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芦管吹灰则知冬至已到。腊月到来,岸边的柳树开始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我叫小儿干尽杯中酒,不要辜负了眼前的良辰美景。

    节气我来观:

    二十四节气反映着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一年四季,我们的大自然都在悄然发生着哪些变化呢?对比一下秋分的观察记录,和冬至时节有什么不同呢?

    1、你所在的城市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区?

    2、冬至时天气、气温如何?

    3、冬至日的正午时分,找一根一米左右的长木杆垂直立在地上,测一下冬至日的日影,看看会有多长呢?

    4、冬至时节的节气花是什么?垂柳是什么状态?

    5、如果天气晴朗,冬至日夜晚9、10点钟观察一下北斗七星的位置,看是不是和老师说的一样呢?

    注: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青图动态
读者服务
数字资源
活动预告
活动报道
青图之窗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移动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