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书院活动回顾:平凡的圣人——以《论语乡党》篇为例(下)

来源:青岛市图书馆    作者:社会工作部   阅读: 次    日期:2017/03/27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

3月25日上午9:30,尼山书院国学经典系列公益讲座第三讲在青岛市图书馆四楼视听室开讲。此次由青岛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窦秀艳教授讲解《论语·乡党》篇,她主讲的题目是《平凡的圣人》(下篇)。

孙奇逢《论语近指》:“乡党是做人第一步,他日立朝廷、交邻国、事上下,俱在此植基,故记者以乡党先之。”

(美)杜兰特:“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致之。”

明代张岱《圭饕集序》:“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征。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

窦教授承接上次讲座以《论语·乡党》篇为例继续讲解《平凡的圣人》,窦教授知微见著,从圣人之服饰有常、饮食有节、言行中矩三个方面使我们了解到孔子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质,体会到孔子“礼”的思想。

窦教授分别介绍了《论语·乡党》篇第六章至第二十七章: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礼之服饰之礼、衣着之礼、饮食之礼和言行之礼,并以《史记》《礼记》《孟子》《韩诗外传》等经典解读孔子的日常生活之礼,同时把孔子的言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教给在座的国学爱好者日常生活的慎独之道,尤其是给在座的小朋友们上了一节生动的行为礼仪课。


回放

孔子——平凡的圣人形象

《乡党》篇记载了孔子行为、习惯,而非政治主张、深邃哲理,加之这些内容还涉及到一些专门知识,并且内容比较繁琐、枯燥,所以引用和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然而这些内容与研究孔子的言论、思想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有价值,因为它提供了研究孔子的另一个不同视角。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常人的一面,看到了一个平凡的孔子。让我们觉得,孔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普通人的思维感情、行为方式,一位可敬又可爱的老人形象。

其实,这正是圣贤的力量所在。正是由于孔子思想和主张的温暖朴素和平实无华,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所以能流传百世。这也是孔子能成为圣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论语·乡党》篇及《论语》其他篇章对于孔子语言行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持平守中的理性精神、温和宽容的处世态度、爱人爱己的真爱情怀、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以及严肃认真、精诚节俭的生活理念。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真实、伟大的孔子。孔子是一个圣人,其实,更是一个平凡的人。

窦教授在帮助听众学习国学、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善于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来品读《论语》中体现的礼法,教给听众处世立身之道,语言浅显易懂,于小故事中窥见大道理,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听众有不同的启发。讲座结束,在场的听众都上前询问一些问题,表示窦教授的讲解给他们很大的启发,希望下次依然能有机会参加窦老师的讲课。

国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更在于它能给我们的生活以启迪。我们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更要把它们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中。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的讲座。

青图动态
读者服务
数字资源
活动预告
活动报道
青图之窗

新浪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

移动阅读平台